過去聽到這話,我心裡直犯嘀咕,甚至有點想笑,覺得母親太天真。
可我又攔不住她,最後,每年年初二,我和姐姐都選擇留在家裡,讓父母倆自己去。
直到去年家裡發生了一件事後,我就改變了對母親回娘家走親的態度。
也就是去年暑假的事,我爸騎摩托去鎮上幹活,誰知路上發生車禍。
被好心路人送進醫院後,情況嚴重,醫生就告知要立馬做手術。
而做手術要手術費,又要有家屬簽字,我母親當時在外地工作,一時半會去不了醫院,姐姐又在省城,而我雖然離醫院最近,但也要2個小時的車程。
為了能給我爸得到及時的治療,心急如焚的母親,當時就在慌亂中撥通了住在縣城的舅媽的電話,求她先去醫院幫忙簽字。
聽到母親說要找舅媽幫忙,我心裡直搖頭,這年頭,誰願意沾這種麻煩事呢?我心裡一點底都沒有。
可讓我萬萬沒想到的是,舅媽聽到父親的遭遇,沒有絲毫猶豫,一口答應下來。連衣服都沒來得及仔細換,抓起家裡僅有的三萬塊現金,就火急火燎地往醫院趕。
那天,我和母親心急如焚,馬不停蹄地往醫院趕。
可越著急,事情就越不順利,路上堵車堵得厲害,我們都沒能按時到達。
等我們終於趕到醫院,眼前的一幕讓我愣住了。母親娘家的好多親戚都來了,母親的三個姐姐,還有舅媽的兒子,都守在醫院裡。
母親看到這一幕,一直強撐著的身體一下子軟了下來,癱坐在手術室門口的凳子上。舅媽和阿姨們立刻圍了上去,你一言我一語地安慰著。
她們一邊說著暖心的話,一邊從包里掏出錢來,這個一萬,那個兩萬,不一會兒,就給我們家湊了十萬塊。
當時看著她們手中那帶著溫度的錢,我的眼眶瞬間濕潤了,淚水不受控制地流了下來。
我從來沒有想過,在我們家最艱難、最無助的時候,這些被我忽視已久的親戚,會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,給予我們最堅實的支持。
後來,父親的手術很順利,被轉到病房休息。親戚們卻沒有馬上離開,他們一直留在醫院,陪著我和母親,直到很晚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。
父親住院的二十一天裡,住在城裡的舅媽,每天中午不管是多麼大的太陽,還是下著大雨,她都會準時送飯到醫院。
幾個阿姨住在農村,雖然沒辦法經常來醫院,但她們卻會時常打電話來問候。
甚至怕我們在醫院吃的沒營養,一個個都說她們家有魚有土雞,到時候會送到舅媽家弄好給我們吃。
相反,那些住在老家、平日裡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叔叔伯伯們,卻顯得異常冷漠。
父親手術完第三天,他們幾家才派了堂哥來做代表,送來一二百的紅包。
然後也沒問問錢夠不夠,需不需要幫忙,回到老家休養時,也就很應付的來看過幾次。
經歷了父親住院這件事,我就對走親這件事有了全新的認識。也不再抗拒母親大包小包地回娘家,甚至還會主動幫她準備禮品。
今年過年,我和姐姐早早地就把禮品備好了,一家人歡歡喜喜地陪母親回娘家走親。這一次,我不再覺得這是一種負擔,心裡滿滿的都是期待。
到了舅媽家,大家像從前一樣,圍坐在一起,熱熱鬧鬧地聚餐、打牌、嘮嗑。
看著父母臉上洋溢著的幸福笑容,我也終於明白了,走親,不僅僅是一種形式,更是親情的延續。
那些曾經被我視為浪費錢的行為,其實是維繫親戚之間情感的重要紐帶。它讓我們在困難時刻,不再孤單,不再無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