巧克力測評以及國產可可的一些雜談

2022-09-06     影墨     8417

但是所幸,老一輩革命人很有戰略眼光,這個事情並不是民間在搞。現名中國熱帶農科院的前身是華南熱帶作物學院,建國初期作為國家戰略型單位,幾代人為了保持我國熱帶農作物的生物多樣性和本土化種植,前仆後繼的努力著。往大了說橡膠是戰略物資,往小了說咖啡是民用生活,無論哪裡都要自主。

現在海南的可可樹本地培育工作,是由中國熱帶農科院,香料飲料研究所在主要負責。以及包括其他熱帶作物咖啡,香莢蘭,胡椒等。

我看了不少的採訪,我國的科研人員普遍具有一種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的品質,皮膚曬的黝黑,一看就是經常奔走於室外田間,腳踏實地作科研的。他們的不善言辭使我在觀看採訪中獲得的乾貨很有限。

我國海南島的可可種植規模說法不一,我更傾向於3000畝這個數據,最多時候種植面積近一萬畝,去年又變成兩千多畝。基本就是農科院和部分農戶在搞這個。品種上特立尼達占大約60%到70%。之前作為科普我講過許多次特立尼達這個品種,作為雜交種,抗病能力強,產量還不錯,品質也可以。我國選擇種植這種中端檔次的可可作為主要方向,是極其正確的。因為環境所限,我們實際上可種植的面積並不多,如果種植商業豆,工業豆,和西非相比毫無價格與產量優勢。正因為起步晚,具有後發優勢,可以搞一點精品路線。豆子收購價高,種植戶的意願也會強一點。因為最終還是要靠我國的農民去種植,農科院規模有限,所以經濟性是第一考慮。

像加納這樣的西非國家,幾乎只種植弗拉斯特羅這種產量大的商業豆,除了產量高以外幾乎別無優點,已經算是產業鏈的最底端了,屬於被工業剝削的底層,農民的利益很小。

農科院的科研人員,考慮到了這點,就是農民種出來的東西不能光靠便宜量大,要走品質這條路。現在主要推廣的是一種叫熱引四號的品種。

但是他們也說了一個問題,就是新品種推廣難。農民會關心,我種這個,你們誰收,多少錢收?這些都是不確定因素。可可樹一般三年結果,五六年才會完全成熟,經濟周期也算長的,這種擔心不無道理。

目前我國海南島可可年產量十噸,我一度懷疑這個數字,覺得太少了。世界最大的可可出口國象牙海岸產量是202萬噸。但是這十噸是去年官網給的數字。很明顯,這個數量不足以滿足國內市場的消費需求,或者說,市場還沒有接受海南豆子所以導致產量不高。

我看到一個事情是,他們提到賣給比利時某巧克力商可可豆,人民幣50元每公斤。這些豆子看價格應該是拳頭產品了。我費了很大勁,才查到這個比利時巧克力商很可能是Pierre Marcolini。在淘寶有賣,叫二次方,中國海南巧克力。

我很納悶,這個比利時巧克力也算很有名了,用我們的豆子是很光榮的。應該藉機宣傳一下,而不是遮遮掩掩,我還得靠猜測去找是誰買的豆子。農科院自己的巧克力賣不到三十塊錢,皮爾馬可里尼的賣一百四。顯然互相不是競品。

大量的事實說明,國外很不看好中國的精品巧克力市場。即使我們消費者有這種需求。打開淘寶就能看到國產精品巧克力都是些什麼東西。噱頭>品質,廣告費用>生產成本。聲稱採用了高品質可可豆,結果一查來自加納。把工業產品賣手工產品的價格,用遠低於瑞士蓮的口感賣Qantu的價格。甚至還有「上海疫情紀念版」巧克力。真是讓人哭笑不得。

話說回我國海南可可。其實看了很多採訪,有一個隱晦的點一直沒有挑明。就是國內市場沒有打開。儘管有很多海南島可可豆供不應求的新聞,但是結合十噸的產量這個數據來看,說明民間種植量很少。個人分析,矛盾在於農科院推廣的品種,至少是中等品質,並不是那種便宜貨。像德芙之類的企業,需要的是高量低價的可可豆或者是加工好的可可液塊,並不需要你有什麼品質,只要便宜就好。

未完待續,請點擊「下一頁」繼續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