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考慮票房,公司一般不會首選她作為女主角。
好在她演技不錯,1976年瓊瑤的《碧雲天》要拍成電影,她被找來當女二號,
在劇中飾演一個命運多舛的可憐女孩。憑借精彩的表現,23歲的張艾嘉獲得了人生中第一座最佳女配角獎杯。
之後她相繼主演《我的爺爺》《最愛》《阿郎的故事》《天長地久》等多部影片,
橫掃台灣金馬獎、香港金像獎等各大獎項,成為名副其實的雙料影后。
不過相比於台前,張艾嘉似乎更喜歡在幕後。她26歲就與朋友成立了電影公司,
投資的第一部戲就是許鞍華的處女作《瘋劫》。這部作品後來成為了香港新浪潮的重要作品。
之後她又陰差陽錯地執導了前公司嘉禾投資的電影《某年某月某一天》,
但因為不太會拍,電影最終以慘烈撲街的票房收尾。
張艾嘉直言:「自己還是膽子太大了,真的是還差一截。」
也是從那時起,她才開始認認真真去關注其他導演如何拍戲,去學習電影技巧、電影語言等相關知識。
直到她發動整個台灣的新銳電影人拍了電視單元劇《十一個女人》,才重新恢復信心。
當1986年拿著《最愛》歸來時,除了是金馬獎、金像獎雙料影后,
她更是攬獲了當年的最佳導演、最佳原著編劇提名獎。
那時候,台灣沒什麼女性導演,張艾嘉幾乎是眾星捧月般的存在。
在還沒有狗仔的演藝圈裡,她演戲,當導演,出唱片,談戀愛,結婚、失婚,一樣都沒落下。
年輕時的張艾嘉有一句豪言:「不可一日無戀愛。」
或許是從小缺乏父愛的原因,她直言不諱地稱自己有戀父情結,向來容易喜歡比自己年長的,或是有才華的男人。
但熱衷於戀愛的她,卻在26歲時,嫁給了比自己大16歲的劉幼林。
只是結了婚才發現,戀愛和結婚是兩碼事,「婚姻真的不是每天都是浪漫,反而是最不好的一面讓對方看到。」
劉幼林是二婚,渴望有一個穩定的家庭,但張艾嘉熱衷拍戲、
做電影,常常到一個地方拍戲,一拍就是幾個月。
最終這段婚姻只維持了6年。
隨著年紀的增長,張艾嘉也越發明白,「有時候跟有才華的男人相處是件很辛苦的事情。」
比起做戀人,保持長久的朋友關系或許更好。
所以即使她十分欣賞羅大佑的才華,羅大佑也願意將千辛萬苦創作的《童年》
未完待續,請點擊「下一頁」繼續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