治療虛弱,根據中醫「虛則輔之,實則瀉之,熱則寒之,寒則熱之。」的原則,需通過進補來調整虛實。
進補有補氣、補血、補陰、補陽四個方面,並需依照各人的體質和病證中行辨證辨體進補,進補有藥補和食補。
不論是採用藥補還是食補,均是為了補虛扶正,食補有時比藥補更為重要,因為食補不謹可補虛祛邪,並可扶正,達到補虛扶正的要求,使機體的氣血陰陽達到新的平衡,恢復健康,故有「藥補不如食補「之說。
進補是為了補虛扶正,若不虛而補、補之過度或不當的進補均可引起不良反應。
如壯實的人服了人參等性溫的補氣血藥物,會出現食慾減退、噁心、飽脹、便秘、頭暈、咽痛、牙齦虛浮出血。
又如怕冷、大便溏薄的陽虛者服了生地、麥冬等補陰藥食物,會更加怕冷、腹瀉、腹痛等,這些都是因進補不當,損傷了胃氣,違反了中醫辨證說辨體施補的原則。
03
T H R E E
體虛的食補食品和藥膳食療方:
1、氣虛:氣虛之體的主要表現為:少氣懶言、全身疲倦乏力、聲音低沉、動則氣短、易出汗,頭暈心悸、面色萎黃、食欲不振、虛熱、自汗、脫肛、子宮下垂、舌淡而胖、舌邊有齒痕、脈弱等,為功能減退,不一定有病,氣虛者需補氣,補氣的藥物可選用人參、黃芪、黨參等。
補氣虛食品:糯米、大豆、白扁豆、大棗、蘑菇等。可經常交替選服。
補氣虛藥膳食療方舉例:
黃芪、桂圓、荔枝幹、黑棗、蓮子、枸杞各30g,加調味蒸食,可補氣養精。
2、血虛:血虛之體的主要表現為:面色萎黃蒼白、唇爪淡白、頭暈乏力、眼花心悸、失眠多夢、大便乾燥、婦女經水愆期、量少色淡、舌質淡、苔滑少津、脈細弱等。
進補宜採用補血、養血、生血之法,補血的藥物可選用當歸,熟地、桑椹子等。
補血虛食品:黑芝麻、胡桃肉、龍眼肉、紅糖、赤豆等,可經常交替選用。
補血虛藥膳食療方舉例:
當歸、黃芪各15g放入紗布袋中與龍眼肉共蒸煮,可補血虛。
3、陰虛:又稱陰虛火旺,俗稱虛火,陰虛之體的主要表現為:怕熱、易怒、面頰升火、口乾咽痛、大便乾燥、小便短赤或黃、舌少津液、五心(二隻手心、二隻腳心與頭頂心)煩熱、盜汗、腰酸背痛、夢遺滑精、舌質紅、苔薄或光剝、脈細數等。
進補宜採用補陰、滋陰、養陰等法,補陰虛的藥物可選用生地、麥冬、玉竹、銀耳、石斛等。
補陰虛食品:百合、藕、金針菇、枸杞頭、荸薺、生梨等,可經常交替選服。
未完待續,請點擊「下一頁」繼續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