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曆正月十六,是春節尾聲的重要節點。民間素有「不出正月都是年」的說法,但過了元宵節,年味漸淡,人們開始回歸日常。然而,正月十六並非簡單的收尾日,它承載著送年、納福、驅病等傳統寓意,許多習俗仍被老一輩人奉為圭臬。這一天,既有對舊歲的告別,也有對新年的期許,而「1不搬、2不撿、3不串、4要吃」的規矩,正是凝聚了千百年來的生活智慧與美好寄託。
一不搬:不動遷,求安穩
正月十六講究「不動遷」,即不宜搬家或搬動大件物品。古人認為,春節是萬物復甦的起點,若此時搬遷,可能打破家中原有的「氣場」,導致新一年生活動盪不安。尤其在農耕社會,搬遷還意味著田地荒廢、收成不穩,因此「正月十六不動遷」的習俗流傳至今。即使現代生活節奏加快,人們仍願遵循這一傳統,以求新歲安穩順遂。
二不撿:不拾外物,守財氣
「正月十六不撿東西回家」的禁忌,源於對「晦氣」的避諱。民間認為,正月十六是「送瘟神」的日子,外界殘留的污穢之物可能附著晦氣,若帶回家中,會影響家宅財運和健康。因此,這一天需格外注意保持家中整潔,更不可隨意撿拾路邊物品。相反,應主動清掃房屋,象徵將舊年的不順一掃而空,迎接純凈的新氣象。
三不串:不隨意串門,避災禍
正月十六有「走百病」的習俗,人們通過戶外活動驅散病災,但需謹記「不串門」。傳統認為,若在送瘟神的日子隨意串門,可能將他人家的晦氣帶入自家,甚至引發鄰里矛盾。此外,家家戶戶忙於「落燈」(摘下春節懸掛的燈籠)和「送年」儀式,此時串門可能打擾他人,被視為不禮貌的行為。因此,閉門靜守或與家人外出踏青,才是最佳選擇。
四要吃:食寓吉祥,納福運
正月十六的飲食習俗尤為豐富,通過特定食物寄託對健康、財運的期盼:
1. 麵條:順遂長久
「上燈餃子下燈面」,正月十六吃麵條象徵送年圓滿,且麵條形似長線,寓意長壽與事業順遂。老北京人偏愛牛肉麵,以醇厚湯底搭配勁道麵條,既暖胃又討個「牛氣沖天」的好彩頭。
2. 麻花:幸福綿長
麻花扭結相連,象徵家庭和睦與長久幸福。炸麻花的習俗源自古代驅鼠避害的智慧,如今更成為節日的甜蜜點綴。若嫌自製繁瑣,市售麻花亦能承載這份心意。
未完待續,請點擊「下一頁」繼續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