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月二十四,作為春節尾聲的重要節點,承載著農耕文化中「填倉納福」的深厚寓意。這一天,民間稱為「小填倉節」,與正月二十的「大填倉節」相呼應,共同寄託人們對五穀豐登、倉廩充盈的美好願景。此時雖已入春,但年味未散,各地仍延續著祈福豐收、驅邪避災的傳統習俗。例如,北方有「打糧囤」之俗,用草木灰在院中畫圈象徵糧倉,並撒五穀雜糧,寓意「顆粒歸倉」;廣東地區則盛行「迎姑婆」,紀念曾拯救百姓的「法妙仙母」,祈求風調雨順。這些習俗不僅是對自然的敬畏,更凝聚了先民對生活的智慧與期盼。
一、正月二十四的飲食傳統:3種必吃食物
傳統節日往往與飲食文化密不可分,正月二十四的餐桌上,三種食物尤為關鍵,既飽含吉祥寓意,也順應農時需求。
1. 煎糕(撐腰糕)
江南一帶的「煎糕」是這一天的特色美食,又稱「撐腰糕」。據傳,用隔年臧糕切片油煎,食用後可強健腰身,耐得勞作,故而得名。其金黃酥脆的外表,象徵生活富足;內里軟糯,寓意身體康健。製作時,常選用黃米麵或糯米麵蒸製後煎至兩面焦香,佐以豆沙或紅糖,既為節日增添甜蜜,也傳遞了「腰板硬朗、家業穩固」的祈願。
2. 稻米乾飯
北方地區有「填倉填倉,乾飯魚湯」的民諺。正月二十四需煮稻米乾飯,顆粒分明的米飯象徵糧倉充實、生活無憂。部分地區還會加入雜糧,如三色藜麥,既豐富口感,又暗合「五穀豐登」之兆。這一習俗提醒人們珍惜糧食,感恩自然的饋贈。
3. 魚湯
魚湯是填倉節的另一主角,尤以鯽魚湯為佳。因「鯽」諧音「吉」,「魚」諧音「余」,喝魚湯寓意「吉慶有餘」。民間傳說,此日為「老鼠娶親」之日,人們將魚骨留給貓食,以驅鼠護糧,確保倉廩安全。牛尾魚山藥湯是經典做法,奶白的湯汁融合山藥的綿密,既滋補養生,又呼應了「倉實人和」的主題。
未完待續,請點擊「下一頁」繼續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