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坐月子,娘家送來20隻土雞,婆婆說給小姑子10隻
「好兒不如好媳,親媽不如親心。」
但有時候,婆媳之間差的不是感情,而是分寸。
我叫江婉兒,今年31歲,來自湖南永州,是市人民醫院的一名護士。
丈夫陸啟明是中學教師,性子溫吞,話不多但顧家。
婚後我們住在他家,和公婆一起。
平日我上早班,回家幫著做飯,洗衣擦地,伺候一家老小,從不含糊。
去年底我懷孕,終於盼來了我們的第一個孩子。
我媽知道我辛苦,特意提前在鄉下養了二十隻散養土雞,坐月子那天,大舅親自送來,整整一個泡沫箱,還裝著香菇、紅棗和兩罐芝麻糊。
大舅樂呵呵地說:「這是你媽親手養的,說你身體虧,要補。」
我感動得熱淚都要掉下來。
誰知第二天上午婆婆轉頭就跟我說:「婉兒啊,雞太多了,放冰箱也占地方,不如拿十隻給你小姑子,她身體也虛,最近還在減肥呢,多補點才結實。」
我頭剛剖完,肚子還疼得厲害,聽她這話簡直一口氣沒上來。
我笑了笑,聲音卻不低:「可以啊,一隻100元,十隻就1000。我媽養雞也不容易,起早摸黑喂五穀的,不是超市冷凍雞。」
婆婆臉色一下就變了:「婉兒,你這話說得也太生分了!咱是一家人,你這就摳了!」
我咬了咬牙:「媽,您養一隻雞試試,看看容易不?一隻雞一百塊,是親情,也是心疼。要給,行,但總得知道這是誰的一片心意吧?」
那頓午飯,氣氛一度凝固,陸啟明坐在邊上頭埋著,沉默到底。
我心灰意冷,跟他說:「你不說話,我就當你默認你媽的理了。可我就問你一句,我坐月子娘家送的雞,是不是給我養身體的?難道還要分發下去?」
他低頭不語。我一夜沒合眼。
第二天清早,小姑子提著水果過來,倒是大大方方:「嫂子,我聽說昨天的事了。雞我不拿,您安心坐月子,我自己網上下單吧。」
我點頭感激,而婆婆則在廚房小聲念叨:「現在的媳婦心眼太多了,一頓雞都捨不得給娘家人。」
小姑子忽然回頭看了她一眼:「媽,那是婉兒媽送她補身體的,你要是覺著咱自己家吃雞不夠,您可以自己再買兩隻。」
婆婆噎得說不出話來。
那天以後,她倒真再也沒提要雞的事,反而時不時熬些雞湯端進屋來,語氣也比以往柔和多了:「你媽雞確實好,煮出來油清肉香。婉兒啊,你這次坐月子,算是坐得對。」
我點頭輕聲說:「不是雞好,是心意不該浪費。」
「千里送雞是情,不講分寸就是病。」
親情再親,也不能無視界限;娘家來物,不是奉獻的公物,而是愛女兒的心。
有些話,說出口是分寸,不說出口是虧心。
做人若只圖自己嘴上得利,不惜傷人心,那就別怪人情遲早淡如水。
正所謂:占便宜是福想,錯用了是禍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