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
有些人長期不注意飲食搭配,生活方式會造成體質偏寒,偏虛等,但真的了解氣虛和體寒其中的意義嗎?
01
O N E
首先先談談,氣、血是什麼?
氣血是中醫學的基礎,是人體臟腑、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活動的物質基礎和能量來源。
氣,是運動著的、看不見的精微物質,主要有推動、溫煦等作用,屬於陽。血,即血液。
氣若不足,就叫氣虛,若進一層會怕冷,就是陽虛,俗稱的冷底。血虛的進一步會陰虛,易生熱,俗稱的虛火。
而氣虛與血虛簡單一點的理解,可以是一組症狀集合的症候群。像氣虛就有神疲乏力、少氣懶言、語聲低微、自汗畏風(活動時諸症加據)、舌質淡白苔白,脈虛無力的現象。
血虛的症狀有面色無華或萎黃、爪甲蒼白、頭昏眼花、心悸,舌質淡白略乾苔薄白略干,脈細無力。
02
T W O
再者,上述這些虛、寒、氣虛,算是生病嗎?
在西醫認知,也許不算疾病,但中醫認為,人體各臟腑組織之間,以及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,既對立又統一,它們不斷地產生矛盾、解決矛盾,這種動態平衡,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。
當平衡狀態遭到破壞,而又不能立刻自行恢復時,就會發生疾病。所以以上中醫認為是病,而治病原則就只是讓不平衡的調整回歸平衡而已。也就是「虛則補之」,「寒則熱之」,有氣虛就補氣,血虛就補血。
然而,哪些會破壞人體相對平衡狀態,進而引起疾病呢?探討其原因就稱病因。
中醫將體質虛弱稱體虛,把慢性疾病的虛弱稱虛證,並將虛弱分為氣虛、血虛、陰虛、陽虛四種類型。
結合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五臟,則每一髒又有氣、血、陰、陽虛弱的類型,如肺氣虛、脾陽虛、脾陽虛等等,中醫理論是講平衡的,只要人體氣血陰陽平衡,就是健康,不足的是虛弱,需補養,多餘的是病邪,要祛除,以其達到新的平衡,恢復身體健康。
體虛是機體某些功能有所減退,不一定患病,即西醫所稱之「亞健康」,如不及時補養、調節和調理、令進一步發展,對健康不利。
未完待續,請點擊「下一頁」繼續閱讀